第两千一十章 临川公主-《天唐锦绣后面讲的是什么》


    第(1/3)页

    听闻由京兆府接收俘虏,一直闷声不吭的马周登时眼睛一亮,直起腰杆朗声道:“请周都督尽快签署军令,本官稍后即派人前往潼关接收俘虏。”

    周道务自是一口答应。

    马周这才看向李承乾,道:“去年冬天连降大雪,终南山各处峰岭积雪甚多,开春之后积雪融化成流汇入各条河水,形成磅礴之势,加之今年雨水又多,两相叠加之下导致关中各条河流水量暴涨、湖泊满溢,水涝极为严重。许多低洼田地遭受湮没,且由于叛军肆虐,官府瘫痪,难以及时组织民夫救灾,灾情愈发蔓延。眼下亟需大量米粮物资,还望殿下召集群臣、集思广益,设法予以筹措,否则灾情肆虐,百姓生计无着,后果不堪设想。”

    同样三缄其口、不声不响的萧瑀附和道:“马府尹所言甚是,灾情肆虐,民心不稳,难免有怨气滋生,殿下当予以重视,尽快筹措钱粮人力消弭灾害。”

    自古以来,天灾往往成为王朝崩塌之罪魁,亿万百姓常常忍受着苛捐杂税、横征暴敛,但只有还有一口饭吃,便不在乎到底是谁在统治着他们。可一旦天灾人祸横行,百姓活不下去,别管在位的是秦始皇还是汉武帝,平素绵羊一半温顺的人们便会暴躁而起,将压在身上的统治者推翻。

    如今关中刚刚经历一场兵变,尸横枕籍、哀鸿遍野,若再任由灾情继续泛滥,只需有居心叵测之人振臂一呼,便可啸聚数万乃至数十万灾民……

    治水救灾,迫在眉睫,远比重建长安、重修太极宫更为重要。

    李承乾自然知晓轻重,对马周颔首道:“长安内外之治水救灾,皆赖爱卿操持,其中之辛苦孤心甚知,惟愿爱卿精诚尽忠,不负父皇与孤之信任。待到他日重建完成,长安内外恢复贞观繁盛,爱卿当为首功!”

    他虽然长于深宫,未曾主政一方不谙俗务,却也明白平日里朝堂之上高屋建瓴、引领帝国前进之方向固然不易,底层官府奉行政令、破除万难之时更为艰难,但凡能够将这战火荼毒之后残缺破败的关中恢复如初,必须付出无数心血,非当世之名臣所不能为之。

    房俊勇冠三军、战功彪炳,马周勤勉任事、才干卓越,李道宗沉稳睿智、血统高贵,这三人现在担起军、政、皇族的三杆大旗,乃东宫柱石。日后更是他掌控朝堂的左膀右臂,岂能慢待?

    三人之中马周官职最小、爵位最底,等到登基之后,当予以简拔,使其直入中枢担任宰辅,只要重建事宜完美达成,堪称功勋卓著,或可为尚书左仆射,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文官之首……

    马周沉声道:“身为人臣,为殿下排忧解难、为百姓纾困解厄乃是职责所在,为此纵然耗尽心血亦是理所应当,不敢居功。”

    一旁的刘洎看着马周,心底慢慢的全是羡慕。

    相比于担任京兆府尹,管理京兆府事务的马周,自己这个侍中看上去高高在上,实则并无太多实权。门下省就设立于皇宫之内,职责便是协助皇帝处理朝政,看似每一道政令都要过手,但所有行政目的都取决于皇帝意志,自主性非常之低,远不如马周这般实权在握。

    然而他御史出身,注定要走在务虚的系统之内,想要成为一地之主官,非极其特殊之际遇而不可得……

    诸事议定,萧瑀、房俊、刘洎、马周等人相继告退,马周回去京兆府主持诸般事务,房俊出城赶赴右屯卫临时驻地视察一番,刘洎则跟随萧瑀前去探视岑文本,这两日岑文本染了风寒,卧床不起。

    太子命周道务签署军令移交俘虏至京兆府,然后命人将周道务软禁在皇宫之内,又将李君羡叫到面前。

    吩咐道:“李将军速派可靠之人前往辽东,沿途收拢周道务杀俘之证据,若证据确凿,则记录在案,切不可为别人所知晓,更不许泄露一丝半点。”

    李君羡心领神会,明白太子这是要将周道务拿捏在手中,领命道:“末将遵命,即可安排校尉李崇真率兵前往辽东,殿下以为如何?”

    李承乾略作斟酌,颔首应允。
    第(1/3)页